查看原文
其他

关于买买买的愚蠢技术应用,我们至少找到了 20 个 | 每天还有一个 List

2015-10-06 唐云路 好奇心日报


此时,我只想说:😂😂😂😂😂😂

零售业已经被电商搅成一汪浑水,每个人都(乐于)兴致勃勃地谈论它的各种未来。但是,并不是每一个试图塑造零售业未来的新主意都是一个好主意。


我们列出了一些目前看来还不太友好的购物体验,尽管我们并不确定零售业的未来是什么样,但是最好别是这样的吧。


虚拟商场,也只有几层楼那么高


▲360°商场地图


走在商场里,再拿手机看这种模糊不清的“实景”地图,还不如抬头看看专柜硕大的招牌。


澳大利亚则在线上建了一个完全虚拟的商城 360 Mall,这个商城还没正式开业,不过预告显示,它将完全模仿实体商城的一切,包括专柜设置、商品陈列和环境声音。


▲the 360 Mall


这看起来就像是《模拟人生》里的场景,它给人提供了这样一种幻觉:平时不能穿着睡衣、扎着鸡窝头逛的商场,现在可以 24 小时地随意进出。


我选择打开电商看看收藏的店铺。这个主意愚蠢的地方在于,人们去商场不是为了感知建筑物本身,而是为了获得在空间内的互动体验,以及更重要的,商品。话说,知乎曾经讨论过“如果天猫是一个实体店,到底有多大”的问题。也算提供了一个拨乱反正的思路。


每走几步都会收到小广告,能不能停停?


▲梅西百货的 iBeacon 装置


周六走进商场,手机(或许还有智能手表)就开始每隔几秒钟响一次,那是每个专柜为你准备的问候信息或者促销提醒。


这就是数十家创业公司和大悦城、银泰、万达等大型商场为你准备的未来。它们想在商场里安装一系列 beacon 感应器,只要你开着蓝牙,就会在路过店面时,收到对应商铺推送的促销信息。


我只想说:天啊,放过我吧,我就是想好好地经过你身边而已!


有个好消息,最大的广告商 Google 刚刚从新产品里砍掉了这个功能,走到特定地方就弹出广告,可能给用户带来骚扰,并不会让逛街更有趣。


体验店,就是能看、能摸,然后在手机上买


▲像绫致集团这样,试图打通门店和电商的品牌不在少数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专卖店里试了衣服,记录下货号和尺码,回家再在网上找,算上员工价代购或者官方网店折扣,一般都会比直接在店里买便宜上两成。现在,许多品牌推出线下体验店的模式,用户在线上下单,由门店就近配送,这没什么问题,但是那种让你在线下门店试穿,再用手机下单购买的品牌,就没那么友好。


绫致集团旗下的品牌 Vero Moda 则在商品标签上印了二维码,顾客扫完二维码后就会跳转到微信购买页面,也能查看尺码、面料以及搭配信息。店里的导购也会鼓励你,试穿以后在微信上购买。


美国的男装品牌 Bonobos 开了一家 Guideshop,走出商店的时候你什么也带不走,只能回家以后等着收货。他们的理由通常是:消费者购物的时候就不用大包小包提在手里啦!


听着好有道理,也不排除有些人真的这么期盼过。不过,把东西带回家本身是血拼成就感来源之一,试了半天空手出门听着有点虐啊。更重要的是,这些品牌的门店花上大量的租金和人力成本,就是为了成为电商的试衣间和仓库。想想也是替它们心疼。


想吃水果,等第二天来取


▲货架上的水果,只能看


水果电商许鲜在写字楼集中的地区设有自提点,但是看着货架上整齐排列的水果,顾客是不能直接一手交钱一手提货的。


你得先在手机上下载一个应用,选择购买的商品,下单,到第二天再来取。因为它们宣称你想吃什么,就从枝头现给你摘:“我们不生产水果,只做水果的搬运工。”到下午的时候,货架基本上就只剩下寥寥几盒水果了,经过的路人往往弄不清楚,你这是卖水果,还是不卖?


还好它们卖的不是鸡蛋,不然可能得从孵小鸡开始等。


扫码付钱买杯豆浆,自动关注一串微信公共号


▲扫描二维码支付,都不仅仅想要你的钱


二维码支付的普及,或许拯救了每一个恰好没带钱包出门的日子。但是,每用手机支付一笔账单,你可能都会自动关注一个甚至两个公共号,一个是店家的,一个是第三方服务商的。反正,它们都相信,在我这付了钱,就是我的粉丝了。


这个世界,什么时候可以不要这么粗鲁?


1.5 吋的手表屏幕,有一颗硬要塞下 5.5 吋大屏的心


▲在手表上查看商品详情


▲感受一下在手表上购物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在苹果 42 mm 的表盘上,亚马逊希望你用语音搜索商品,在不到手机屏幕六分之一大小的空间里查看商品详情,顺便也可以下单订购。


你需要瞪大眼睛查看商品描述(还不一定看得清),不过一键购买倒是挺方便的,整个屏幕就只有那一个硕大的按钮呢。如果要登录账号、取消订单,对不起,请回到手机上去操作。


那,到底为什么要手表呢?


即使经常在自提柜取快递,也不代表要在这里买东西


▲不是每一个收快递的地方,都能买买买


智能快递自提柜拯救了小区门卫、公司前台以及每一个楼下的小店店主,但是一个月需要打开几次来取货,不代表这里是一个社区电商的理想入口。


在社区里投放快递箱的上海全日通将居民每天打开的柜门当作一个入口, 希望原本就游走送货的快递员顺手捎带上周边商铺的货物。但是,既然购买的商品没什么区别,为什么还要多装一个应用,专门买送到自提柜的商品呢?


挂在地铁广告上的虚拟超市,大写了四个字:多此一举


▲1 号店曾经将虚拟超市打在地铁广告上


挂在墙上的虚拟超市曾经火过一阵子。Tesco、1 号店等都曾经将超市货架的照片一比一打在地铁广告上,用户用手机扫描二维码之后就能打开电商的应用,下单购买对应的商品。


那些希望靠这个来增加大把营收的人可以回家了──如果等车时间实在太无聊,为什么要在只有百余种商品的“墙上超市”逡巡,直接打开电商应用不是更好?唯一靠谱的是,它增加了商品露出的机会,相当于最直白的户外广告。


在书店等一本新鲜打印出来的书,不如直接上网买一本


▲图书 ATM


这是一台安装在书店里的打印设备 Espresso Book Machine。读者可以选择花上 30 英镑和 5 分钟的时间,等待它打印一本 300 页左右的书出来。


既然难得走进了书店,为什么还要对着一块屏幕戳戳捣捣,搜索可用的书目?有些人说此举可能可以挽救绝版或者珍本,话说反正打印出来的样子也毫无装帧可言,让这些绝版和珍本变成一本好看的电子书不是更省事吗?


好的,那些死也要看纸质书的人,我听到了你们的呐喊。祝你们 30 英镑花得愉快。


夹在书里的广告,比书过时得快多了


▲1970 年代印在书里的广告


这个嘛,倒不是发生在现在的事情。不过很难说以后还会不会发生。


在 1972 年出版的科幻小说 Quest for the Future 里,Kent 牌香烟投放了好几页的全彩广告。这并不是一本小说的特例,在 1960 和 1970 年代,有不少书籍都夹带了香烟的广告。


这是由于 1965 年,美国国会通过的联邦香烟标示和广告法,全面禁止了香烟广告在电视和电台的投放。尽管转向书籍广告是无奈之举,但是多年之后回头去看,小说仍然耐读,而这些广告大约只有研究年代史的历史学家关心了。


在电影院的广告开始之前,先在手机上看一段广告……的解说?


▲shazam 这样陪你看广告


听歌识曲应用 Shazam 和美国的电影院达成了合作,为电影开场之前的广告提供互动。


当你坐在电影院里,看到银屏上出现 Shazam 的 logo 和提示的时候,就可以掏出手机、解锁、打开 Shazam,让它听几秒广告的声音,系统就能识别出正在播放的是什么广告,跳转到深度互动链接。


完美的 idea,只不过有一个巨大的缺陷:抱着爆米花、情绪放松的观众们看到这个广告还需要一点反应时间,而这个时候,广告已经放完了,观众还没掏出手机。效果到底好不好?等到他们再找部电影看的时候再说吧。


汽车厂商让你在仪表盘上购物,但不负责你的安全


▲通用 AtYourService


更多的车载系统预装了电商应用,希望把仪表盘也变成买东西的界面,这样,即使恰巧手机、现金和信用卡都没带出门,用汽车叫个外卖也能让你不会饿坏在路上呢。


大约是世界上最蠢的主意之一。比它略不蠢一点的是在仪表盘上安装娱乐系统,理由是这样副驾驶不会无聊。


就算有人觉得它不那么蠢(笨蛋,谁会自信到一边开车一边购物!),嗯,汽车制造商也没法保障买买买的安全性。就拿信用卡支付而言,联网之后,黑客不需要知道你的卡号和密码,只要有拿到账户登录时的 Token 数据就行。


甚至,那些传统的汽车厂商也没办法实时修复系统的安全漏洞,Visa 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从而中断自家的服务,最终还是选择把用户数据存在手机上。


曾经商家以为,通过签到就能找到你



像 Foursquare、街旁这样的签到应用,曾经试图靠着地理信息做用户社交。但是,Foursquare 向本地服务的转型并不成功,街旁则于今年上半年关闭了服务器。


现在获取地理位置信息成为了点评应用推荐餐厅的参考之一,而不需要你特地装一个应用来告诉商家“我在哪里”。


对着自动售货机说一声 hi,今天你也喝果汁吗


▲维果部落自动果汁售货机


连自动售货机都想要用社区维系用户了。


销售鲜榨橙汁的维果部落售货机上搭载了一块联网的显示屏,在等待榨汁的 45 秒时间内,显示屏上会出现 20 个维果部落会员的消费者头像。用户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人,查看生活状况,也可以添加关注。


随后,用户能够在手机应用里和关注用户进行互动,或者发布自己的生活信息。是,这个世界有很多孤独的人,但是似乎还没有傻到通过一台榨汁机来交友吧?


在马桶上,扫二维码买厕纸立减 10 元


▲亚马逊和 P&G 合作的营销


这是一个名为“蹲坑、购买、立省(Sit、Shop、Save)”的活动。亚马逊和 P&G 将带有条形码的广告贴到了公共卫生间里,在手机上打开亚马逊的应用,扫描条形码购买卷纸之类的商品,就能获得优惠折扣。


有趣的想法。如果你恰好在上公共厕所的时候想为家里添几卷卫生纸的话,我们只有一个友情祝福,希望你那个卫生间信号好点。


你的手机可能已经装了 NFC 芯片,但是应该没有成功用它付过钱?


▲NFC 支付需要专门的 POS 机


为了让你用手机碰一下就能付钱,需要所有 POS 机和手机厂商的配合。显然,这事没那么简单。尽管苹果、Google 乃至三星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近场通信(NFC)支付,但是移动支付的竞争可能已经迅速地脱离了对硬件的依赖。


问题是,在扫了二维码就能付钱的现在,商家凭什么付钱购买新的 POS 机来支持 NFC 技术呢?


所见即所得,这个未来其实离我们还很远


▲Zalando


亚马逊、淘宝等电商都有拍照识别,搜索商品的功能,而类似衣+、Zalando 这样试图让用户拍摄或上传照片,自动识别图中服装并导向购买的创业公司也不在少数。


然而,“所见即所得”对图像识别技术的要求实在很高,高到没几个人能把这个服务做好。拍什么买什么不是个馊主意,只是得能搜到对的东西才行。


一个完美的虚拟模特帮你试衣服,拉不上的拉链还是拉不上


▲优衣库 4D 虚拟试衣间


同一件衣服,九头身的模特穿出来和六头身的你绝对不一样,换上你的脸也没用。别相信什么“和你相近的模特”。


做内衣推荐的手机应用氧气则希望“妹子们可以拍下自己的照片,然后将画面中的内衣图案对准自己的胸部,达到试穿的效果”,难道试穿内衣的目的不是检查舒适度吗?把它放在胸部有什么用!看和外套搭不搭吗?


至于淘宝在线试妆再购买的功能,不要多说,看图(下方图片可能引起不适,请谨慎下拉页面)。


▲淘宝试妆魔镜


一周以内都不敢化妆了。


想知道产品信息?打开包装再说


▲产品信息的二维码,印在瓶盖内部


恒大冰泉和阿里巴巴合作了“一瓶一码”活动,想知道一瓶水的身份编号、生产批次、产品规格等信息,你需要用手机淘宝扫描瓶盖内的二维码。


对了,如果没有安装手机淘宝的话,得现装一个才能扫码呢。


难得进一次试衣间,为什么还要对着屏幕看模拟效果?


▲eBay 在 Rebecca Minkoff 的试衣间里放了互动屏幕


eBay 在旧金山的一家 Rebecca Minkoff 店铺的试衣间里装了一组“魔镜”,在实体店的试衣间里帮用户模拟搭配效果。


用户可以在屏幕上看到系统推荐的手袋,查看搭配的效果。此外,用户也可以通过触摸屏幕查看虚拟的货架,或是在面前的高级时装秀中选择喜欢的货品,输入手机号,当这些衣服被准备好送进试衣间,用户就会收到一条短信提醒。


我们能理解电商推广线下体验的一片苦心,但是用户走进线下的商铺,不就是为了电商无法取代的亲身体验吗?设计魔镜的人,也许从来不懂人们“只是想逛逛,没什么特别想买”的心理。


女主角穿得再好看,也别让我在购买链接里找剧情


▲电视剧《何以笙箫默》和天猫合作的“边看边买”


许多剧目一播出,网上找女主角同款衣服、包包的讨论就已经满天飞。但是,人们能把千颂伊同款的唇膏色号买到全球断货,不代表人们就乐意在看男女主角你侬我侬的同时,扫屏幕上的二维码买同款衬衫、假发以及落地灯。


《何以笙箫默》在播出期间和天猫、东方卫视推出了一个“边看边买”的同款商品网购营销。电视一边播,相关商品二维码就会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结果,官方大部分的同款产品销售量还不足 10 件,尽管淘宝搜索中“山寨”产品已多达 2.16 万款。


顺风车不是那么好搭的。在基础的扫二维码之外,还有一系列应用和技术希望陪你看(mai)电(mai)视(mai)。微信伴着春晚做的摇一摇也许是离我们最近的例子,而来自柏林的创业公司 TVSMILES,会在识别出电视广告的声音之后,直接在应用里弹出购买页面。


还能不能让人好好看电视了,昂?



题图来自 Confessions of a Shopaholic



12 天旅行极限之第九天:只带手机的举办了读者见面会,不带手机的终于忘记了手机



都说人工智能越来越近,但有 11 种谬误还在遍地开花 | 每天还有一个 List



29 条朋友圈说明,60 后父母从思维方式上就错了 | 每天还有一个list


实验进入倒数第二天

假期快结束了有什么话想说?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